区域性股权市场是非上市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

ས་ཁོངས་རང་བཞིན་གྱི་རྐང་དབང་ཚོང་ར་ནི་ཚོང་རར་ཞུགས་མེད་པའི་ཁེ་ལས་ཀྱིས་ཐད་ཀར་མ་དངུལ་འདུ་འཁོར་གྱི་ཐབས་ལམ་གཙོ་བོ་ཞིག་རེད།

首页 > 新闻公告 > 新闻动态 > 详情页

聚焦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!从三个层次入手,精准服务、梯度培育企业“生力军”

来源:消费质量报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发布日期:2023-09-15
       9月13日,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“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首场发布会以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”为主题。

 

       新闻发布会上,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表示,四川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,深入推进发展方式、发展动力、发展领域、发展质量变革,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。

 

 


八个方面精准发力培育形成六大万亿级产业

 

       如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,在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”这一全局性的重要要求中找到坐标、全面落实?具体来看,四川将布局八个“发力点”。


       在产业主攻方向选择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攻坚突破,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、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,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。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,更好统筹产业发展质量、规模和效益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培育形成六大万亿级产业,大力实施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能源化工、食品轻纺、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,研究出台省领导联系重点产业机制。在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中,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动新领域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,推动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卫星网络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实现规模化突破。


       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行动,推动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。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,推动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,加大培育国家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工作力度,建设锂电材料及动力电池、智能传感器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。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、核心电子元器件、工业基础软件、关键基础材料、先进基础工艺、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瓶颈,编制年度产业基础优质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清单,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一批由企业主导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,启动包括产品设计、材料开发、工艺优化、批量生产、示范推广等在内的“一条龙”应用示范项目。


       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在项目方面,实施工业投资助力产业发展新动能行动,聚焦“立项未开工、开工未建设、建设未竣工、竣工未投产、投产未达效”这“五未”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月调度机制,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,加快推动我省产业升级。在园区方面,聚焦“专业化、特色化、市场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”方向,加快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,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,协同推进园区载体平台、创新创业、公共服务、污染治理等能力建设。企业方面,实施重点企业领航产业发展行动,开展四川省制造业领航企业评定试点,争创国家级“领航”企业。举办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供需对接专场活动,强化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,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

       在推动产业韧链强群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将出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,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发展行动,布局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,加速构建从省级到国家级,再到世界级的集群体系。集中力量支持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、成德高端能源装备、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实施培育提升三年行动,加快向世界级迈进;聚焦高端航空航天装备、钒钛稀土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性、支撑性的优势产业集群,并向国家级集群跃升;突出四川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,加快培育优质白酒、天然气及石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省级集群。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工程,聚焦超高清视频、白酒酿造等50条产业链,拟制定印发《六大优势产业强链补链投资目录清单》,发布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“白名单”,培育一批“链主”企业,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。


       在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拟出台实施《高质量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》,实施“千项技改万企转型”行动计划,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,开展“技改+新装备”“技改+新技术”“技改+新工艺”“技改+新材料”和“技改+新模式”的“五新”诊断及推广应用活动。启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五年行动,推进产业园区、产业基地、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。这里我提到的“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五年行动”,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点行动。我们将出台实施《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意见》,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、绿色制造体系。引导重点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,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、零碳供应链等绿色低碳试点。力争四川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,打造一批“四川制造”质量品牌。


       在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拟出台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》。加快四川省丘区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,引导农机装备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方向发展,打造适合丘区农业发展的农机装备产业。聚焦肥料、农药、农膜等绿色农资提升保障能力。实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行动,打造一批乡村级数字化典型应用,着力带动农业农村发展。拟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、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生产性服务业“双赋”行动,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和工业设计中心(研究院),促进“制造+服务”深度融合,着力带动服务业发展。

 

       在推动开放合作强化区域协作上精准发力

 

      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,全面深化跨省域产业合作,加快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资源创新开发综合利用基地。精准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,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,持续深入开展制造业招商引资“百日攻坚”行动


       在产业营商环境建设上精准发力
 

       深化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。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服务,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。启动实施“经纬人才计划”,强化产业人才供给。实施“四川工业文明溯源”行动,弘扬“三线”精神、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等四川工业精神,增强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自信和精神动力。

 

三个层次入手推动加强企业的梯度培育与精准服务
 

       企业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,四川提出要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且坚持把重心放在培育和发展实体经济上,持续不断加强企业的培育和服务。

 

       下一步,四川将如何加强企业的培育与服务?新闻发布会上,曾吉明透露,将主要以精准服务、梯度培育为抓手,加强重点企业的培育,分析分类指导企业发展,引导中小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发展道路,并重点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推动这项工作。


       激励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发展

 

       四川以“创建一流、突出‘领航’、培优贡嘎”为抓手,组织实施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试点、“贡嘎培优”行动,带动全省工业企业提质倍增发展。培育以世界500强和“领航”企业为代表的世界一流企业。支持重点行业领域头部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,突破核心技术,强化品牌建设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引领力,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。

 

       组织开展首批四川省制造业领航培育,今年力争创建1家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。抓好以贡嘎培优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优质企业培育。深入实施“贡嘎培优”行动,开展年度动态调整,把更多进取意愿强、目标明确、措施有力的企业纳入到名单中来,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。

 

       做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

 

       针对优质中小企业培育,坚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坚持帮扶与培优相结合,推动优质企业以点带面提升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水平。全面贯彻《四川省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〉实施办法》,健全制度体系,出台配套制度措施,全方位、系统性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。不断完善工业企业“小升规”重点培育库,及时落实“小升规”各项激励帮扶政策。全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200户。

 

       持续加大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“小巨人”企业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力度,筑牢优质中小企业基石。积极创建第二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全年要力争新增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家,新增“小巨人”企业100户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户。

 

       积极开展“数字化赋能、科技成果赋智、质量标准品牌赋值”等“三赋”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,推动中小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。引导企业实施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试点。争创第一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,引导优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充分利用“创客中国”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时机,集聚创业资源,营造创新创业氛围,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。持续实施中小企业融通发展,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
 

       做好企业服务,深入开展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

 

       以规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等企业为主要对象,汇聚带动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等优质服务资源,组织实施政策直达、暖心助企、益企服务、要素对接四大行动。推动地方建立完善“服务专班+服务专员”的帮扶机制,着力解决企业提出的共性诉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