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。“强国建设”“民族复兴”,需要我们共同为之付出辛劳和智慧,更离不开广大企业的担当作为。
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藏羌织绣的第五代传承人,成都墨尔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墨尔朵”,证券代码010005)总经理冯旸看来,“残疾人+非遗”的结合,既能缓解残疾人就业率低、就业层次不高等问题,又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减轻社会负担,且在融合实践过程中也能促进残疾人就业,让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。
培训+就业
开启残疾人美好生活向往
“解决社会问题、增进公众福利”一直都是社会企业服务社会、彰显价值的重要形式。而在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,也有一种力量叫“传承”。传承不仅需要有眼界、勇气,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创意。
因此,为了更好地延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藏羌织绣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,作为藏羌织绣的第五代传承人的冯旸积极地在社区、乡村,尤其是在嘉绒藏族地区,培养了很多的“绣娘”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,也让更多的人了解、学习,并掌握藏羌织绣技能,拓宽了低收入家庭增收渠道,让她们在家就能实现“就业”。
但事实上冯旸的“事业”远不如此。为积极响应中国残联、妇联及人社部共同发起的“美丽工坊”项目,切实带动残疾妇女通过非遗技艺的学习实现增收与就业。受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道邀请并协助成立了“美丽手创”品牌。
据冯旸介绍,受书院街道邀请创办“美丽手创”品牌的主要初衷和目的就是“助残”,但会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,来对传统的手工艺进行设计上的“升级”,并将设计出来的产品通过“美丽手创”交由我们的残疾妇女来进行生产。
“当然,刚开始她们可能不会,但我们愿意花时间对我们的残疾妇女进行培训。”冯旸继续介绍道,培训的项目不仅局限于墨尔朵的藏羌织绣技艺,后续还可能将诸如竹编、藤编、蜀绣、银丝掐花等传统技艺的培训都囊括进来,为更多残疾妇女传授非遗技能的同时,搭建起残疾妇女的就业平台,并最终形成“社区推动、企业融入、残疾人参与”的良好就业环境,帮助更多残疾妇女实现增收。
非遗+文创
让非遗在当代“活化”呈现
近年来,作为社会创新的重要载体,社会企业已在全国多个区域获得培育与发展,形成了不少不可复制的发展模式。同时,从社会企业到研究机构,再到各类支持机构、孵化载体、文化创新平台,社会企业也在合力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行业生态建设。
以墨尔朵为例,在延续古老的手工技艺,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人才培养的同时,也将开辟新的赛道来为母品牌——墨尔朵赋能。“墨尔朵作为一家社会企业,肯定不会以盈利为目的,但企业要发展,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也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与注入。所以一边是坚定不移地继续以文化传承与保护为最终目的,而另一边我们也会积极地朝着IP塑造与授权、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来开辟全新的市场。”
确实,近年来,随着故宫热带来的博物馆文创热潮,让“非遗+文创”渐渐走上了“活化”之路。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,“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;传承中华文化,要‘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’。”
因为非遗和文物不同,不能只作为艺术品或收藏品,更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,符合大众的消费,回归民众的生活。因此,文创便是其中最便捷的方式,也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“活化”呈现的主要载体,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。
非遗+公益+文创
构建“三位一体”发展新模式
“为了更好地将藏羌织绣更好地传承、保护甚至未来发扬光大,我们提出了‘创承’的概念。所谓‘创承’就是要赋予古老手工技艺当代的生命力,需要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,并贴近人们的生活。”这是去年在第一次接触冯旸时,他的原话。
与此同时,在冯旸看来,作为社会企业的墨尔朵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,更是一家有着社会责任感,在盈利的同时不忘回馈并服务社会的企业。因为墨尔朵将大部分利润几乎都用到了帮助残疾人就业,帮助农村的“绣娘”们增收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。
▲冯旸在邛崃授课现场
那作为一家社会企业,墨尔朵未来又将如何实现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扩大经济价值呢?
其实在今天与冯旸的聊天中,我们已经找到的答案——那就是通过“非遗+公益+文创”,构建起“三位一体”发展新模式。“墨尔朵会继续朝着我们藏羌织绣的传承与保护延续下去,将我们的传统手工艺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行业的顶尖品牌。而我们的美丽手创则主打公益,帮助残疾人就业,帮助农村的‘绣娘’们增收。而IP的开发与利用,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,则全部交由我们的新品牌来完成。”
确实,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。而文化创意产业则能以文化元素的创意与创新为基础,通过现代技术的加工形成的创意与文化相结合的产品,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且较为有潜力的产业。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,将“非遗”与“社会”整合,与“助残”结合,则构成了一种全新的“活化”传承方式,这无疑是新时代下一种全新的非遗保护、文化传承的新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