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性股权市场是非上市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

ས་ཁོངས་རང་བཞིན་གྱི་རྐང་དབང་ཚོང་ར་ནི་ཚོང་རར་ཞུགས་མེད་པའི་ཁེ་ལས་ཀྱིས་ཐད་ཀར་མ་དངུལ་འདུ་འཁོར་གྱི་ཐབས་ལམ་གཙོ་བོ་ཞིག་རེད།

南充嘉陵:丝纺服装产业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

发布日期:2024-01-23
      南充,是中国栽桑养蚕、缫丝织绸最早的发源地之一,被誉为“中国绸都”。嘉陵区作为南充茧丝绸产业的主要集聚地,通过持续调整优化丝纺服装产业结构,不断推陈出新各类终端产品,大力延伸产业链条,蹚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。

      近年来,嘉陵区充分发挥传统丝绸之乡和产业集群优势,重点培育了顺成纺织、依格尔纺织、长荣纺织、尚非服饰、银海丝绸“五朵金花”,聚集规上丝纺服装企业18户,初步形成了桑、茧、缫丝、织造、印染等完整的丝纺服装产业链,并成功创建“中国蚕丝被之乡”。2021年,嘉陵区丝纺服装产业实现产值151.42亿元,增速17.12%,约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23.93%。

      强化技术创新

      擦亮“中国蚕丝被之乡”金字招牌

      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,天然的蚕丝通常都是白色,而位于嘉陵区的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银海丝绸”)却通过规模化养殖彩色茧,并对彩色茧固色技术进行攻关,成功推出了无需化学染色、天然环保的金色蚕丝被产品。

      银海丝绸专注并深耕蚕丝被行业,是四川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也是四川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丝被加工企业。该公司与国内知名家纺品牌富安娜、水星、罗莱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年产蚕丝被达30万床以上,2021年营收近亿元。

 

      “黄金茧”

      为推动丝绸产品创新,银海丝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“黄金茧”,并于2020年首次实现规模化养殖。与同品质的传统白茧相比,“黄金茧”抗菌抗病毒的能力更强,更便于养殖,且其茧色天然艳丽,不需要化学染色,更天然环保。银海丝绸院士(专家)工作站的专家还组建彩色茧精炼固色研发小组,进行课题攻坚,彻底解决了彩茧脱色的难题。

      据银海丝绸董事长何国君介绍,银海丝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,成立了院士(专家)工作站,引进中国丝绸行业顶级专家、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陈祥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,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、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30余名专家为企业和蚕桑基地提供技术支持。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1项,参与了《蚕丝被》国家标准、《蚕丝绵》行业标准起草制定。

 

      银海丝绸蚕丝被生产车间

      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,银海丝绸在嘉陵区大通镇建立了大型蚕桑基地,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蚕丝被制作的全产业链覆盖。目前,该蚕桑基地已建成桑园面积5000余亩,栽植桑树400万株,修建蚕房面积15000平方米。蚕桑成为大通镇优势支柱产业,有力支持了当地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。

      为便于人们了解蚕丝被的发展历史、产品特色及其文化价值,银海丝绸还修建了国内第一个以蚕丝被作为主题的“中国蚕丝被之乡文化馆”。

      何国君表示,下一步,银海丝绸将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,充分发挥院士(专家)工作站的作用,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大力实施品牌建设,加大产品宣传力度,发力直播带货、电商等新渠道,把银海丝绸蚕丝被品牌做大做强,为擦亮“中国蚕丝被之乡”金字招牌贡献力量。

      依托传统技艺

      大力发展“蜀绘”特色产业

      蜀锦、蜀绣,是享誉中外的中国传统工艺,而与之齐名的,还有一项来自于南充的独特丝绸工艺——“蜀绘”。位于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顺成纺织”)的蜀绘文化博物馆内,以丝绸服装、丝巾、画轴、扇子等为载体的各类蜀绘作品琳琅满目,成为人们了解这项技艺的重要窗口。

      据顺成纺织总经理王尚雪介绍,蜀绘与蜀绣、蜀锦并称“蜀中三绝”,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帛画和绢本画,是一种独特的丝绸绘画。上世纪70年代中期,南充人尝试用染化料绘制丝绸饰品,经半个世纪、几代人探索,已形成完整工艺。

 

      蜀绘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蜀绘作品

      为助力蜀绘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近年来,顺成纺织投入大量人力、财力和物力,建起了目前国内首家以蜀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,专门展示和介绍蜀绘历史源流、传承创新、名家作品、工艺技法和各种蜀绘文创产品。

      “蜀绘产品的应用范围很广,包括睡衣、内衣、旗袍、裙子、床品,以及各种文创产品都可涉及。”王尚雪表示,下一步,公司将持续加强蜀绘工艺产品设计,加大蜀绘文化博物馆升级力度,积极参与工业旅游项目建设、以文旅结合扩大产品销售。同时,牵头推进蜀绘技术国家(行业)标准起草工作,加快推进蜀绘地理保护标志申报工作和省级申遗工作。

      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真丝绸缎生产基地和丝绸外贸出口骨干企业,顺成纺织在大力发展“蜀绘”特色产业的同时,主动适应市场变化,加强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。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,该公司加大开拓内销市场,并针对内销市场需要,大力调整品种结构;通过设备改造和机台调整,使生产组织快速适应品种调整需要。公司产品内销份额从30%左右提高到了60%以上。

      顺成纺织生产车间

      顺成纺织的产品已远销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德国、法国、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与100余个加盟商和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。2021年,顺成纺织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4.6亿元,出口1200万美元。今年以来,该公司生产一直保持满负荷运行,1-5月实现产值超过6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10%。

      “我们将用高新技术成套改造提升生产装备,全面促进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。”王尚雪表示,顺成纺织还将通过自主创新、院企联合,不断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,并着力打造自主知名品牌,进一步开拓国际、国内丝绸市场,提高各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。

      紧扣丝绸文化

      构建“工业+旅游”融合发展新格局

      走进位于嘉陵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,从栽桑养蚕,到缫丝、织造,再到服饰设计生产……游客们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,在短时间内即可饱览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。

      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由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依格尔”)打造,于2015年开馆,是一座集丝绸历史、文化展示和丝绸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体验馆,也是“四川十大产业文化地标”之一。馆内收集、整理、复制了从古至今从栽桑养蚕到丝绸织造等方面的器具和实物。

      该博物馆内有一台仿汉代织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,该织机是根据成都天回镇出土的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复原而成。通过这台织机,依格尔成功复制出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,充分验证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织造技术。而除这台织机外,该博物馆里还仿古复制了中国从古到今的脚踏缫丝机、缂丝机、云锦提织机等。

      在该博物馆内,还可了解到依格尔开展蚕桑丝绸产业种养循环的案例。据了解,依格尔在栽桑养蚕获取蚕茧的同时,将废弃的桑枝青贮发酵后带动牛羊养殖,畜粪发酵成有机肥后再回填桑园,而桑芽、桑叶、蚕蛹还可做成食品、中药材,实现蚕桑的综合利用。

      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是嘉陵区“工业+旅游”项目的典型代表。近年来,嘉陵区围绕桑产业先后打造了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、蜀绘文化博物馆、民族服饰博物馆、中国蚕丝被之乡文化馆、中国桑茶文化馆五大特色展馆,大力推动“工业+旅游”融合发展,连续多年举办桑果采摘节、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,形成了“五大馆+西河流域桑茶基地+深丘脊岭地带蚕果桑基地”三产融合旅游文化线路。

      如今,嘉陵区丝纺服装产业链条正以桑叶果枝等为资源、丝绸文化为题材向食品饮料、生物医药、文博旅游等领域跨界衍生、拓展延伸,“产业+文化+旅游”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探索中不断涌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