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性股权市场是非上市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

ས་ཁོངས་རང་བཞིན་གྱི་རྐང་དབང་ཚོང་ར་ནི་ཚོང་རར་ཞུགས་མེད་པའི་ཁེ་ལས་ཀྱིས་ཐད་ཀར་མ་དངུལ་འདུ་འཁོར་གྱི་ཐབས་ལམ་གཙོ་བོ་ཞིག་རེད།

四川科企合作共绘种业新蓝图

来源:澎湃新闻 发布日期:2021-09-03
   巴山蜀水,天府之国。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,截至8月中旬,全川收获秋粮近1700万亩,超应收总面积1/5,做好全国秋粮丰收主力军,展现四川在全国种业版图上独特优势。

  “十三五”期间,四川省审(认)定、登记农作物品种1700余个,下一步,扎实走好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关键,牵手种业企业,瞄准市场需求,着力彰显四川特色和优势。据此,集种业科研创新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创新共同体应运而生。

  顺应科企合作的大趋势,四川省用科技为“10+3”现代农业体系赋能,构建“1+1+N”种业布局,致力于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,为中国种业发展书写四川答卷。

  种子萌芽

  直面科企合作困境

  科企合作立足科研院所资源优势,种业企业要素禀赋,既是科技问题也是市场问题。

  据有关数据显示,全省近八成左右种业科研资源(人才、设备)集中于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。目前,省内共有69家农业科学领域科研院所研究机构,涉及农学、植物保护学、畜牧兽医学、水产学等10余个学科。

  10年前,四川种企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。据调查,近年来川种企业发展较为迅速,省内共有349家农作物种子企业,但全国农作物种企50强四川仅有3家,无1家主板上市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四川省杂交稻种子市场占比从10年前的35%以上,下降到目前的20%。

  “川种俏天下”成为辉煌历史,振兴川种迫在眉睫。

  四川奥力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金平称,“目前科研体制难于突破,大科研小作坊会持续。”现行种业育种资源和科研人才多集中于公益科研单位,难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,种企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。

  目前,四川种子企业大多缺乏长远、系统的育种规划,研发实力薄弱、动力不足,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种和品牌。类似仲衍种业这类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的种企,全省目前仅有6家。

  四川是种质资源大省,保存种质资源达6万余份,但开展深度鉴定评价和利用的资源尚不足2%。农作物、饲草品种同质化严重,突破性新品种少。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,品种创新动力不足,供种保障能力减弱。

  破土而出

  出台政策解决难题

  因时制宜,四川省政府政策频出,积极践行“把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,发挥其增产增收作用”的使命。

  针对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,依托四川省各市州科研院所培育种业专业人才,支持种企不断加大育种人才引进。例如,选派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,对农业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评价开展服务指导,加强种子质量把关。建立种企专家联系制度,对核心育种场开展一对一服务指导,解决育种技术及人才薄弱的瓶颈问题。

  积极探索成果权益分享、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,初步形成以“产业牵引、成果转化、多元投入、利益共享”机制为核心的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。

  “这些政策是积极、务实、有效地。”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院副院长饶远林表示,加强科企合作,有利于科研成果落地,在人才培养、教学实践方面受益良多。有效解决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问题,保证研发团队的稳定性,提高技术竞争力。

  种业强,企业必须强。近几年,四川省加大资金投入,扶持企业创新发展,2020年直接用于企业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达到12.42亿元,占全年科技计划资金总量的56.8%。


 

  省农业农村厅与川农大厅校合作签约

  

       科企联合攻关,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。围绕四川省现代农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需求,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战略合作,聚集科研资源和力量,与当地龙头企业通力合作,建立以“企业商业化育种”+“科研单位公益性研究”的“双轮驱动”种业科技创新体系,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种业企业。

  近年来,四川省在科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,致力于搭建科企深度交流平台,力求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成都大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敬树忠曾表示,“掌握了优势新品种,也就掌握了市场竞争力。”基于此,该公司与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联合攻关,筛选引进适合不同用途的优质油菜新品种,着力突破油菜在川西高原种植的技术难点,打造了阿坝万亩油菜花田的美景。


 

 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立

  除此之外,由省厅牵头组织,四川农业大学生猪育种创新团队联合四川铁骑力士集团、绵阳明兴农业等省内9家生猪种业企业建立“1+9”生猪育种创新联合体,宜宾市农科院牵头与宜宾市宜字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省内首家“酿酒专用稻品种审定试验科企联合体”...诸如此例,汗牛充栋。

  生机勃勃

  科技支撑产业自主创新

  支持科研机构持续推进基础性公益性研究,加快种质创制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。

  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曾表示,“支持基础研究是从源头决定良种研发的速度和水平。”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创新、共性技术等基础性研究,加强种源关键技术创新、优异种质创制和良种研发。

  “科研单位需要构建创新体系,激活创新主体,激发创新活力。”饶远林认为,具体要做到“4+3+3”,即实现政府给力、企业助力、学校动力、个人发力的“四轮驱动”,全力推进创新资源、市场主体、要素平台“三聚和”,以及加快落实精准链接、精准管理、精准服务“三精准”。

  为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,四川省围绕“10+3”特色产业体系,扶优扶强扶特色,摆脱同质化竞争,以期培育一批“育繁推一体化”企业,重点打造航母型领军企业,推动组建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集团。

  用科技为“10+3”现代农业体系赋能,同时,着力构建完善“1+1+N”种业布局,第一个“1”就是建设1个国家级天府现代种业园区,以邛崃国家天府现代种业园区为核心引领,打造国家区域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。

  对于企业而言,合作是其实现发展方式转型、增强发展后劲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“科企合作是手段,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才是目的。”林金平说。

  支持企业加大育种投入,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,推进科企深度融合。2021年1月,四川省出台《四川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暂行办法》,这是四川首次出台实施办法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着力推动企业重大关键、核心技术研发攻关,提高种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。

  深化科企合作,四川种业当下有为,未来可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