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是困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。中小企业普遍成立时间短、资产积累少、销售收入少,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的考虑,不愿意轻易给钱。
但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,一些学历背景漂亮的豪华创业团队,即便收入少规模小,在资本市场也很受追捧,哪怕不缺钱的时候机构也主动追着给钱。但一些没有光鲜背景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,明明需要助推一把,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识别能力,经常受到冷落。中小企业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,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就有了生存的土壤。
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可能没有名校、大厂履历,但他们跑过现场、跟过客户、在工厂里和工人们一起工作过,从底层到高层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,有想法、有愿景,对行业与市场的理解非常深刻。这些企业家在合适的契机下,完全有能力把对市场的洞察,转化成可销售的有竞争力的产品,理应得到金融机构应有的支持,但在“损不足而益有余”的融贷环境下,他们获得资金千难万难,踢不出创新的临门一脚。
中小企业缺钱是表象,核心原因还是缺少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好产品。对企业而言,技术研发不是商业结果,但它是最重要的商业过程。当所有同行都在拼渠道和折扣的时候,如果你能得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,完成一两项技术与产品创新,就能将行业竞争拉到新起点,并占据主动权。
但是,技术市场化的转化链路很长,首先要确定下游存在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场景,再去寻找合适的成本、量级以及高稳定性的解决方案,最后才能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推向商业可行状态。这个过程如果只靠中小企业自己从头养人才、养技术、做突破,周期长且风险大;而如果通过产学研合作,找院校机构的专家帮自己突破技术瓶颈,周期短、成功率高、试错成本低,这才是中小企业实现创新的最优方案。
随着科创板上市节奏的成熟,中小型技术和制造类企业用8-10年时间完成上市将会更普遍。上市是为了更高效地融资,而融资的第一步应该是产学研合作,这需要企业、专家、平台方共同努力与长期磨合。